“挑战杯”,我们如何迎接挑战——学院举行第十三期文化沙龙活动

发布于 2012-06-04点击数:0

“挑战杯”是与梦想紧密相系的一个关键词,在这条追求卓越、通往梦想的挑战之路上,我们会看到师生间协同作战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会看到团队力量和创新智慧的迸发,会感受到同学们收获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累累硕果的喜悦。在学院2012年“石化挑战杯”大赛开赛之际,为了弘扬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学习精神,鼓励更多师生关注和参与科技活动,学院团委于6月1日下午在学院东区第三工业中心九楼举行了第十三期文化沙龙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挑战杯’,我们如何迎接挑战”。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主任马应魁教授及贾达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期沙龙担任嘉宾,与来自全院各系的200余名同学进行了现场交流,并针对“挑战杯”竞赛的相关内容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沙龙开始后,马应魁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情况。“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马应魁向同学们指出,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参加“挑战杯”,无论是对其能力、思维方式,还是敢于坚持等意志品质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随着“挑战杯”越来越受到社会多方的关注和肯定,它已不仅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社会活动的参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其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广大爱好科技创新的同学,贾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期望。他说,学习是第一要义,这是不变的硬道理,协调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学有余力为之,切勿本末倒置。高素质人才,就要多看、多想、多思考,开阔思路,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拓宽思维和研究领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灵活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文理结合,在科技创作之中加入人文思想、美学思想,使其具备人文艺术气质。其次,要注重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跟踪现代技术发展,侧重研究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国民建设的亟需领域。贾达对现场同学表示,思想高于知识,知识高于技能。首先要有思想,再去追求完备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比如,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制作能力、集成能力。

在谈到“挑战杯”在挑战什么,马应魁认为,首先“挑战杯”在挑战科学的极限:科学发展到现在,比较常规化的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前人都做得差不多了。“挑战杯”需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科学性课题、需要探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课题,这样的项目才容易获“挑战杯”的大奖;其次“挑战杯”在挑战学生:科研需要热情和毅力,只有具备会学习、有科学敏感性、精力旺盛、合理分配时间等素质的学生才适合参赛“挑战杯”。参赛“挑战杯”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快乐的过程,在一个团队里,为了既定的目标而主动创新学习。“挑战杯”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查资料、苦思冥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艰辛甚至痛苦的过程后,在研究结果出来的一刹那,他们的狂喜、拥抱就是回报。“挑战杯”的过程远远大于获奖名次的作用,会给他们打上一辈子的烙印;最后,“挑战杯”在挑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科研平台决定了“挑战杯”的前瞻性和方向性,把没有一点科研素养的一、二年级学生领进科研的大门,这需要指导教师的极大热情和耐心,但是,再难的科研项目只要指导得当,学生们都可以干得很漂亮。

文化沙龙的最后,两位嘉宾用“挑战杯”的核心精神为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并鼓励同学们敢于提问,敢于思考,能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希望这种挑战,不仅是对于学术的挑战,同时还将在同学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发扬。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付强 摄影:李琦)

文化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