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我院举行第二十三期校园文化沙龙...

发布于 2013-03-26点击数:0

3月22日下午,我院第二十三期校园文化沙龙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本期文化沙龙以“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为主题,党的十八大代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甘肃”2010年度十大陇人骄子、“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万青教授,甘肃省复旦大学校友会领导周光超、蔡兰泉应邀担任嘉宾,为我院同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并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沙龙开始后,周光超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王万青教授的感人事迹。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自愿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条件最艰苦的玛曲草原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怀着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他克服生活、语言等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在阿万仓卫生院工作的20余年,他累计接诊7万余人、作手术上万例,首次让全乡3000余牧民有了健康档案。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多项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他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藏族妻子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刻苦钻研,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医学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退休后,他仍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给上门求医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曼巴"。

之后,王万青教授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草原生活和从医的心路历程。4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身背药箱,克服重重困难,用双脚走遍了玛曲草原的每一个牧民的帐篷,为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行医送药、解除病痛。1984年的一天,一名叫南美的10岁牧童,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外露肠管都已变色。万分焦急的家人将奄奄一息的南美送到了乡卫生院。当时,南美的血压都已经测不到了,必须立刻做手术,但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但如果转院救治,必须翻一座山、过七道河,如此折腾,孩子性命难保。征得家长和乡里领导的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把手电筒,充当了“ 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王万青冒着很大的风险,为南美切除了坏死的肠管,接肠后缝合了伤口。10多天以后,南美开始进食了。南美得救了!一时间,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神奇的“上海曼巴”。

现场气氛热烈,受到感染的同学们踊跃发言,并向王万青教授提问,王万青说,儿子放弃留在大城市,坚持留在偏远的玛曲县工作,他感到很欣慰,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古人云,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当今社会,这志就是 “立志报国、振兴中华 ”,坚定信念,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报效祖国。在谈到回家的问题时,王万青动情地说:“说不想回上海,那是假话。多年来,我无数次跟自己斗争过,但思前想后,还是选择留了下来。40多年里,藏族同胞给予了我尊重和认可,每次出诊或路过牧民帐篷时,总有热情的召唤和香甜的奶茶相伴;每每走上街头,一句句“曼巴,扎西德勒”的问候让我倍感温暖。”

青年是怀揣梦想最多的季节,王万青希望广大青年学子要怀揣梦想,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立志成才报国。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王万青老师为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戒骄戒躁,心怀感恩,扎根基层,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撰稿:王谦 摄影:李琦)

沙龙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