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山,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我校石油化工专业。 2007年3月-2011年3月在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气化车间工作,相继担任过主操、副班长、班长、工艺技术员等职务;2011年3月-2015年6月在伊泰伊犁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任气化主管级工程师;2015年7月-至今在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任气化车间副主任。
一直以来,他时刻以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认真学习党组织的思想教育材料,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紧跟现代化煤化工生产建设的步伐,紧紧抓住工作重点,按照“以个人利益为辅,以公司利益为主”的工作思路,以“改进、创新、安全、优化”为目标,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强化个人技术水平,在改进装置运行、优化生产工艺中,赢得各方面的赞誉。
煤气化技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煤化工技术,是确保化工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生产装置满负荷、优质高效运行的重要防线。作为一名维护运行者,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从实践操作技能上入手,努力练就过硬的本领。一方面通过认真学习煤气化专业知识及事故预案,夯实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采取多动手、多思考、勤总结的方法刻苦学习煤气化技术。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想真正熟练地掌握煤气化技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动手、多思考、多学习相关知识、多总结。他从点滴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同事。他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了技术,学会了工作,才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
在从事煤气化生产操作及技术管理工作中,他一直认真刻苦,努力把煤气化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新型的化工技术和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努力学习现代化化工技术,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工作期间,认真努力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次(2010年和2013年)获伊泰集团青年岗位能手;2次获(2011年和2013年)获先进工作者;1次(2014年)获伊泰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2015年)获优秀共产党员。
他先后参加了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3套多元料浆水煤浆气化装置的工程建设、设备验收及安装、单体试车、联动试车、投料试车、正常运行维护等工作。编写了气化装置部分日常维护运行方案、开停车方案及确认表等,参与编制并修改操作规程、运行维护方案等,组织了多项技术改造及调试,其中有一项技术成果还获得了技术专利(专利号:2012206239830;专利名称:一种磨煤机设备安全运行的联锁系统)。
2011年3月李泰山调入伊泰伊犁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后,参加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总体设计文件审查、气化技术方案的论证及考察调研、气化装置基础工程设计文件审查、气化装置详细工程设计文件审查、气化设备生产及运行情况考察、采购技术文件审查、设备招标、开评标、合同谈判以及设计院的协调对接等;在主要负责气化技术工作的基础上还兼职全厂火炬系统EPC工程建设的管理协调,多次组织火炬系统技术方案的优化,火炬系统EPC总承包招标文件的编写、火炬系统EPC总承包招评标、合同谈判、合同签订、设计协调等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组织了多次专题会议和审查会议,针对多喷嘴水煤浆气化装置的技术方案、基础工程设计和详细工程设计阶段资料,审查提出了百余项意见(不包括采购技术文件审查意见),绝大多数意见被设计院采纳。根据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的技术特点,结合水煤浆气化的操作经验以及已运行工厂的运行情况,针对伊犁项目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的配置方案(气化炉的配置方案、磨煤系统的配置方案、预热水系统方案、脱氧水系统方案、煤浆槽煤浆顶部分配方案、低压煤浆泵出口分配方案等)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工作,经过多次和已运行装置、专利商、设计院沟通,以上方案均得到合理的解决;其中《关于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中心氧流量监测和调节方法的优化》荣获伊泰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气化及火炬项目部他负责设计管理、设计协调、技术管理、生产准备、操作规程编写、试车方案的编写、培训教材的编写、人员培训等工作。
2015年7月他调入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年精细化学品项目,主要负责水煤浆气化与全厂火炬系统技术管理、生产准备技术文件编制审核、人员培训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针对设计文件提出了百余项技术问题,经过与设计院、本项目技术人员、专利商和已运行工厂技术人员及时沟通和讨论,绝大多数意见均被设计院采纳和实施。
通过几年的历练,他增强了气化技术实际运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处事稳妥果断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组织领导的能力,工作作风上更加硬朗,工作思路上更加清晰,工作方法上更加得当,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领导的关怀、信任和精心指导下,他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工,再到现在的技术管理干部,为企业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也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供稿: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