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槐花正香,“三下乡”的实践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似火骄阳照射着我们的热情,青春大学习,我们在行动;奋斗新时代,我们在前行。我们肩负着时代的责任,感受着国家的强盛,行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题记
为了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在感受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0日至19日,学校“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美丽中国行实践小分队赴张掖开展“坚定使命 学习西路军精神”、“无私奉献 缅怀高金城烈士”、“时代青年 双创主人”、“田间地头 学农支农”、“温暖水杯”、“美丽中国行”、“相互学习 共同支教--与复旦学子支教肃南”专项服务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经过10天紧张有序的工作后,圆满完成了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一、出征
6月,学校团委制定了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共有200多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确定由团委书记左婧文,学生会秘书长张茂和组织干事董翔,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张帆、杨冀东参加并一同开展此次社会实践工作,5名教师与实践学生共同组成20人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校团委对小分队成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多次专项培训。7月10日,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后,学校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队员们背上行囊起程赴甘肃张掖。出发前,学校团委负责人对小分队提出了要求并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真践行“青年大学习”系列活动要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服务社会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要求同学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要求全体队员珍惜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经受锻炼,增强素质,增长才干。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学校的期望,努力做好社会实践活动。
二、相互学习 共同支教--与复旦学子支教肃南
7月11日--7月13日,小分队一行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同复旦大学学子开展了为期3天的支教活动,红湾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2017年11月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在这样的重点小学进行支教活动小分队队员们倍感责任重大,大家积极策划各类活动开展了互动教学、课间游戏等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们进行了文具发放奖励及“温暖水杯”发放工作,课堂中学生认真听讲,课间中队员们与各自负责班级同学组织课间小游戏,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的完成了支教实践活动。
7月11日下午,在组织学生集合有序放学后,小分队参观了“中国裕固族博物馆”,通过参观中国裕固族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和多媒体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回顾了肃南县的繁荣发展以及裕固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肃南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进步让队员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活动更实效地深入到每一位队员的内心。参观的过程中,讲解员还为大家讲述了自治县一步步发展,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倍受鼓舞。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明晰了裕固族悠久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队员们还纷纷表示将积极争做时代青年,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7月12日下午,在组织学生集合有序放学后,小分队来到了石窝会议纪念馆,“铁血铸祁连”的雕塑庄严肃立,小分队跟随讲解员进入纪念馆聆听了“血战梨园口、阻敌马场滩、血染康隆寺、分兵石窝山、分三路游击、永恒的记忆”六个单元。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模拟重现历史场景,运用实物、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红西路军在肃南县境内浴血奋战的悲壮征程,全面展现肃南革命历史。追忆历史、感怀党恩,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小分队成员进一步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敬仰,转化为不断学习的源泉动力,自觉投身到学校“双一流”建设之中,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
三、“坚定使命 学习西路军精神”
7月14日,黄沙漫天,小分队来到了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陵园大门门楣上镌刻有朱德总司令亲笔所题“烈士陵园”,背面镌刻有郭沫若副委员长亲笔所题“浩气长存”。园内掩埋着转战河西、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的忠骨。队员们抬着花篮跟随着讲解员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纪念碑下,献上花篮。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仔细整理花篮缎带,全体队员怀着悲痛的心情默哀三分钟。
进入纪念馆内,讲解员饱含泪水哽咽地叙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五军、九军、三十军21800余人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之命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但是由于时局变化,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渡河部队奉命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为完成在河西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的重大使命,两万余名西路军将士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半年之久,歼敌25000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等因素兵殇河西走廊。红西路军征战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发生在1937年初的高台攻防战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一幕。1937年1月1日,红五军大部指战员在军长董振堂的率领下攻占高台县城后,于1月12日遭到六倍于己的敌人的包围,在与敌人进行了九天八夜的殊死战斗后,弹尽援绝,红五军2000多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
一篇篇史料、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座座雕塑触动着队员们的内心,承载着“理想高于天、热血铸祁连”的革命主题。此次的参观学习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人生道路中与历史一次有意义的对话,也是一次很生动的、全面富有哲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我们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和先进性。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尽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7月15日,碧空如洗。小分队来到了张掖市博物馆,现代化、科技化的博物馆让小分队队员感叹不已。张掖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1312㎡,地面四层,地下两层。其中展厅面积约1800平方米,设有通史陈列和两个专题展览。通史陈列包括弱水溯源、张国臂掖、北凉雄风、万国咸宾、民族政权、府城遗韵6个单元21个版块,共展示张掖史前至清代具有代表重大历史事件和凸显华夏文明之源的历史文物444件。专题陈列包括“丝绸之路上的张掖”和甘州好人馆,其中“丝绸之路上的张掖”主要以图版的形式,从交通、艺术、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示张掖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尽量突出了地方特点,反映了张掖悠久的历史,弘扬民族地域的文化。博物馆陈展项目采用国内先进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运用先进的辅助展示手段,增加展览内容的丰富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使小分队队员全方位、各方面、深层次的了解了历史悠久的张掖。
7月15日下午,小分队来到了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城市湿地博物馆,张掖湿地公园,是距离城市最近的湿地。游人如织,小分队经过湿地博物馆门口清澈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茂盛的树丛进入博物馆内。整个展区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展示主题,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绸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展示脉络,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立足综合、开放。采用声、光、电控制技术和大量的标本、图片、文字等资料,建成了六大展区以及4D影院,游客休闲区等基础设施,浓缩了张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与湿地生态保护之间的战略关系,凸显了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战略地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环境演变及生态保护成就,构成了室内与室外、实景与虚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是队员了解张掖、展望未来,开展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播撒生态文化种子、加强对外交往,促进相互沟通的宣传窗口,小分队队员充分的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后,小分队全体成员自发进行了湿地公园绿色志愿服务,清理了栈道中的垃圾烟蒂,捡去了排洪沟中的废弃饮料瓶及塑料包装袋。
四、交流学习 河西学院行
7月16日,清晨,小分队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具有“河西风格、河西气派、河西精神”的河西学院。
步入校园,绿荫满目,小分队跟随河西学院团委老师来到了赫赫有名的河西讲堂,河西讲堂是一个集学术交流、大型会议、艺术展演、师生培训等为一体的对外交流中心。讲堂以恢宏的红色为基调,与享誉中外的张掖丹霞地貌遥相呼映。进入讲堂大厅,河西学院讲解学生为小分队讲解了河西讲堂主办、承办的各类大型活动,因其讲堂现代化、科技化“大梦敦煌”、“丝路花雨”大型舞台剧演出曾在此讲堂举行,大厅展板展示了河西学院与复旦大学数次合作交流,最终河西学院成为了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学校。讲堂一层运用极富现代感的落地玻璃窗,与金属质感的格栅相配,大气而考究。正门前广场水景草书“河西讲堂” 苍劲有力,沿着不远处的台阶拾级而上,是讲堂宽敞的入口,均以宽大的落地玻璃门来表现,为讲堂赋于开放的气魄,寓意讲堂博采众长、迎接新科技以及包容的胸襟。学校团委教师向讲堂负责老师咨询了讲堂场地构成分布、硬件设施配备及主办、承办活动类型。
随后,小分队来到了钱学森纪念馆,钱学森纪念展馆以展示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为主线,以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实践成果为特色,大量珍贵的手稿、照片、书籍,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钱老光辉的一生,卓越的学术成就,真挚的爱国情怀,勤俭的生活作风。生动展示了钱老一生探求真理、孜孜不倦的奋斗经历和在航天事业及多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事迹。钱学森纪念馆不仅可以通过钱老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影响和激励小分队指导教师塑造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良好师德和以钱老精神为核心的崇高师魂;同时作为小分队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引导和激励小分队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争当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时代先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后,小分队参观了逸夫图书馆和河西学院校史馆。
五、无私奉献 缅怀高金城烈士
7月17日,小分队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天空一片阴郁,仿佛大家的心情一样庄严肃穆。走进烈士陵园,迎面而立的是一座宽大的石碑,正面刻着“先烈英灵 浩气长存”八个金色大字,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的内心都感到十分震憾!在纪念碑前,全体队员低头肃立为革命先烈默哀3分钟。随后,讲解员引导小分队进入展览馆进行了参观。在烈士陵园的展览馆,我们看到了当年战士们穿得只剩下鞋底子的皮靴,看不清颜色的水杯,简陋的医疗器械,单一的军事战斗武器。
高金城,字固亭,1886年出生于河南襄城县麦岭镇高庄村。从小在本县的基督教堂做杂役,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开封英国人金存仁创办的教会医院勤工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行医布道。之后,应友人邀请来到兰州白塔山下英国人开办的博德恩医院工作。1917年起他先后在甘州、肃州创办福音堂医院。1922年,应邀出席了基督教在上海召开的代表会议,返回途中路经开封结识了冯玉祥将军,后在冯部任临时伤兵医院院长,战事结束后重返甘州继续行医。1927年,高金城被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任命为平凉后方医院院长,同年9月,随冯玉祥将军誓师北伐出任冯部伤兵医院院长,因战事变化,医院先后改名为陕州镇守使署后方医院和河南郑州第二集团军后方医院,高金城任院长。 1932年“一·二八”上海军民抗击日寇侵略时,高金城由协和医院派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战地救护队,支援19路军对日作战。淞沪抗战后他重赴兰州,在齐鲁会馆创办福陇医院。1937年8月8日,他受谢觉哉和兰州“八办”的委托来到甘州,以“甘、凉、肃河西三州抗敌后援会主任”名义到甘州重开福音堂医院,先后参与营救回关押的8名红军干部和失散的300多名红军战士。随着营救工作的进展,地下党支部、甘州中心县委的成员和许多寻找到的失散红军相继离开张掖。高金城的营救活动引起了敌人的仇视, 1938年农历正月初四凌晨,被马步芳驻甘州的第3旅旅长韩起功秘密杀害于其司令部,终年52岁。195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民政厅追认高金城为革命烈士。
烈士业绩垂青史,留得精神在人间。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小分队队员真正体会到了革命烈士的伟大及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一个人只有建立了正确的信念和理想,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最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分队成员们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从本职做起,脚踏实地,勤奋敬业,勇于创新,努力提升学生干部服务水平和学科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以英雄的精神为楷模,永葆学生主体的先进性。
7月17日下午,小分队来到了张掖中心广场进行学校宣传及招生简章发放工作,通过队员们的细心讲解宣传,宣传彩页全部发放。不时还有个别群众上前询问,队员们耐心解答。通过此次活动有效提升了队员们的表达沟通能力,切实的提升了队员们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宣传了学校的优势及招生工作。
六、田间地头 学农支农
7月18日,清晨,我们乘坐公交来到了李家湾进行学农支农活动,跟随苗农谢大叔步入苗林,满林绿色尽显眼前,谢大叔为小分队队员讲解了垂柳、旱柳、龙爪柳、新疆杨、国槐等各类树苗的特性。队员们仔细聆听,时而上前询问树苗特征,时而拔除苗旁杂草。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林地,队员们拿起农具进行了杂草清除工作。随后队员们对部分林地进行了浇水及清理垃圾杂草工作。最后,队员们来到了谢大叔家中,对谢大叔住宅房屋进行了卫生保洁,一个小时后谢大叔住宅房屋窗明几净,队员们又拿起了镰刀对院子周边进行了杂草清除,将院子进行了彻底清扫。队员们满头大汗觉得此次活动充实而有意义,参与劳动,学习苗林知识,行走在田间地头感受劳动之美。
七、时代青年 双创主人
7月18日下午,小分队来到了尚道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小分队进入创业孵化园后发现这是由在校大学生为服务主体的咖啡馆,西式的装修风格,高素质的大学生课余服务团队使这个咖啡馆别具特色,队员们与咖啡馆负责学生沟通交流,获取创业经验、管理方法和营销模式。队员们从交谈中获得启发,纷纷表示大学生创业任重道远,而我们要争做双创主人。
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暑期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形势的重要时机,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课堂,从而优质成才、全面成才。只有投身第一线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效应,也只有在社会中锻炼了,才能真正的体会生活。通过实践重新定位自己,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不仅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奉献青春,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撰稿:董翔 摄影:张维根 姚吉荣)